不吃虧是天性,公平正義卻是靠教育
“我們的奧運代表團搭乘包機,已經抵達東京了。”是最近體育圈熱門的負面話題。突然想起曾在黃瑽寧醫師的書裡看到的一個研究(也是全書印象最深刻的一段),或許可以是一個角度,解釋體育圈裡某些長年令人反感的作為。書裡提到:
“每當「不公平事件」發生時,通常都是「拿得少」的一方在叫,但「多拿」的那一方,卻很少主動抗議?
美國曾經發表一項橫跨 7 個國家(美國、加拿大、印度、祕魯、塞内加爾、烏干達、 墨西哥)的研究,探討人學會公平正義,不貪小便宜的道德感,是從幾歲開始成形。他們設計了一個簡單的橋段,讓不同年齡的小朋友( 4 至 15 歲),拿到不等量的獎品。當 A 小孩手上拿著一顆蘋果,,卻眼睜睜看老師給 B 小孩「一籃」蘋果時,肯定會氣得大喊「不公平」。沒錯,任何人都不喜歡吃虧,這是天性,7 個國家的孩子,都得到相同的結論。
這種不吃虧的個性,會隨著年齡而減少嗎?答案竟然是「相反」。根據此份研究顯示,4 至 15 歲的孩子,因為吃虧而不開心的情緒,竟會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!
拿得比人家少而不開心,這是人性,但是,拿得比人家多的小朋友,難道臉皮會一直很厚,永遠都不吭聲嗎?在這項研究中發現,大部分 4 至 15 歲的小孩,的確是在得了便宜之後,選擇悶不吭聲,偷偷的覺得賺到了,不敢說無恥,但厚顏乃始終如一也。
然而,其中來自美國、加拿大、烏干達這 3 個國家的孩子,卻隨著年齡增長,心態出現不同於其他四國兒童的成熟發展。大約到 9 歲左右,這些國家的孩子如果多拿了獎品,會覺得良心不安,甚至把多出來的獎品,主動還給老師。因此研究者做出結論,大約在 9 歲前後,是孩子追求公平正義的起始年齡。
由於加入研究的烏干達孩子,是從國際學校的學生中挑選出來的,所以比較像是西方教育體制下的個性。因此可以這樣推論:在美國、加拿大及烏干達孩子的學校中,其教育崇尚的公平正義,不僅僅是單向的「不吃虧」 而是雙向的「自己不吃虧,但也不要占人便宜」。”
文章裡總結:「不吃虧是天性使然,公平正義卻是教育而來」。
或許我們的體育圈之所以社會觀感不佳,自我感覺良好,缺少了的就是這種公平正義的「教育」 - 即使一切合法,卻會因為覺得良心不安,然後把獎品(比如商務艙),主動還給「選手」的教育。
體育圈當然有許多許多好人,然而我們也知道有些人是不會改的。但我們還是能原諒他們中的大部分人。不是我們度量大,是由於我們反思:假如我處在他們的位置上,我的行動會比他們好嗎?
自從看了書中這一段,我想,是必須時時警惕自己的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
研究部分擷取自:《安心做父母,在愛裡無懼:黃瑽寧陪你正向育兒,用科學實證打造幸福感家庭》